楊文,1980年7月生,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副研究員。通過對肝癌起始細胞新亞群鑒定、微環境促癌機制探索、靶向肝癌起始細胞治療策略等問題開展系統的研究工作,發現瞭新的肝癌起始細胞亞群和重要調控通路/分子,解析瞭炎癥、代謝、神經等微環境因素促癌的新機制,並針對發現的關鍵靶點,提出瞭 老藥新用 靶向清除肝癌起始細胞的治療新策略。發現的新的肝癌起始細胞標志物OV6已成為國際公認的肝癌起始細胞標志物之一,被認為在肝癌的分子分型和預後判斷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發表SCI論文36篇,總影響因子310分,被引用3000餘次。曾獲2014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四)。國傢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 四個中心 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目標,推動實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導和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鼓勵創造的社會風尚,按照《上海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會的有關要求,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和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2018年繼續開展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評選。



吳東方,1978年3月生,上海光亮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致力於光纖智能傳感物聯網技術及產品的研制和產業化。研制光纖周界安防系統、光纜普查儀、寬動態光時域反射儀、光纖溫度測試儀、光纖鐵路路基設備安全監測系統等多個產品,驗收瞭我國第一例分佈式光纖鐵路安全在線綜合監測系統,產品先後獲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金獎。長距離、精度、智能化等關鍵性技術性能指標達到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廣泛應用在上海市提籃橋監獄、成都鐵路局川黔線等重要場所及設施。獲中國發明創業獎 人物獎、2016年度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 傑出青年科學傢等榮譽。





任善成,1981年2月生,上海長海醫院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和去勢抵抗的機制研究。構建瞭首個亞洲人群的前列腺癌基因組/轉錄組圖譜;開創瞭通過血漿中長鏈非編碼RNA診斷疾病的新方法,領導開展3項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並成功研發試劑盒。在Nature Medicine、 Molecular Cell等雜志發表論文57篇,榮獲美國前列腺癌基金會優秀青年學者(亞洲首位)。臨床上擅長前列腺癌的微創手術和綜合治療,創立 最大程度保留前列腺周圍結構的機器人前列腺癌根治術 新術式,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教育部 長江學者 (青年學者)。



賈夢虹,1983年11月生,上海微譜化工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提出 化學反向工程 的概念,首次將 未知物剖析 引入化工及材料產業領域,後逐漸發展為成熟的 微譜分析 技術,即通過微觀譜圖對未知成分進行分析。帶領團隊大規模推廣應用到新材料研發和質量控制領域,成功創造瞭一個新興科技服務模式。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並完成國傢級、省部級項目近十項。多項技術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新材料領域分析技術空白。入選國傢 萬人計劃 創業領軍人才、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侯晉,1982年10月生,海軍軍醫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炎癥與腫瘤發生的分子調控機制的研究工作,主要成果為揭示肝癌發生發展過程microRNA組,發現肝癌預後判斷和治療潛在靶點;發現RIG-I在肝癌幹擾素治療療效預測中的作用;發現DDX46調控幹擾素表達表觀遺傳學新機制;發現肝癌誘導脾臟產生新型免疫細胞亞群Ter細胞等。作為第一、共同第一和共同通訊作者發表瞭Cell、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Cell Res、Hepatology、J. Immunol等SCI論文。曾獲2015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二)。國傢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 長江學者 青年學者。

台中西屯區月子中心推薦

趙玉政,1983年10月生,華東理工大學研究員。主要從事細胞代謝成像新技術與候選藥物開發方面的研究。近幾年在細胞代謝熒光探針與成像原創技術上做瞭系統工作,針對細胞內核心代謝物NADH和NADPH,開發瞭系列遺傳編碼的熒光探針,實現瞭在活體、活細胞及亞細胞中對細胞代謝的高時空分辨檢測與成像,並建立瞭高通量代謝分析技術,解決瞭細胞代謝研究中兩個關鍵技術瓶頸問題。目前全球已有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200 多個國內外一流機構實驗室使用相關檢測技術。作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在Nature Methods、Cell Metabolism、Nature Protocols等期刊發表論文15篇。獲授權國內發明專利4項、國際PCT發明專利2項。國傢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 長江學者 青年學者。

金賢敏,1980年7月生,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主要從事光量子芯片和量子信息技術集成化等方面研究。第一作者完成瞭 16公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 工作,首次有力驗證瞭基於衛星平臺的全球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帶領團隊實現瞭國際上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首次實驗上有力驗證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的可行性;通過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出瞭最大規模三維集成光量子計算芯片,並演示瞭首個真正空間二維的隨機行走量子計算;在人工智能與量子信息技術交叉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解決量子信息難題,實驗實現瞭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量子態分類器。入選國傢 青年千人計劃 。











企業創新類(共8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李俊菲,1977年12月生,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研發副總裁。從事冠脈藥物支架研發及特種醫用材料研究等技術工作。作為核心工程師成功開發國產第一個冠脈藥物支架,填補國內空白。主導第二代支架結構優化,該產品全球累計已救治200萬餘名患者生命。進行第三代藥物支架早期概念探索,確定瞭凹槽載藥的設計,該設計集藥物支架和裸支架優點於一身,為全球唯一一款靶向洗脫藥物支架。主導火鷹藥物支架技術要求、質控、測評技術、加工等全面提升,最終達到歐盟要求,獲CE認證。



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評選辦公室



鐘來平,1977年9月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在生物標志物指導口腔/口咽鱗癌個體化治療方案選擇的轉化醫學研究中取得瞭一系列科研成果:完成首個局部晚期口腔鱗癌TPF誘導化療的前瞻性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對推動外科領銜的頭頸癌臨床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生物標志物Cyclin D1、GDF15、Annexin A1指導口腔鱗癌個體化治療的研究,可整體提高療效,降低醫療成本,為實施生物標志物指導口腔鱗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瞭新的研究策略;通過建立口腔黏膜上皮細胞體外癌變模型和後續基因組、蛋白質組分析、分子功能研究,為口腔鱗癌發病機制和個體化治療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台中西屯區月子中心











王少白,1985年3月生,上海逸動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在生物力學特別是骨科關節、運動醫學和康復方面有十餘年科研經驗,擅長 醫工結合 體醫結合 領域的臨床轉化與創新工作。作為第一發明人,擁有10項已授權的發明專利,數十項發明專利進入公佈及實質審查階段,此外還有1項申請中的PCT國際專利,和數十項已授權的實用新型專利。公司第一個臨床轉化產品 膝關節運動功能參數檢測儀 填補瞭運動醫學和康復領域缺少對關節客觀、量化、動態評估的空白,已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成為關節運動功能評估領域第一個獲得醫療器械註冊證的企業,並形成行業標準。

聯系人:陶藝音 孫暢



基礎研究類(共9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台中西區月子中心介紹

成果轉化類(共10人,按姓氏筆畫排序)





封小松,1978年12月生,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有限公司研究員。長期從事航天器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主持完成瞭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新一代戰術導彈武器系統、航空母艦等重大國防航天產品關鍵結構高可靠連接制造技術攻關。推進瞭攪拌摩擦焊、激光焊等先進連接技術在航天制造中的應用進程,縮短瞭與國際航天強國的制造能力差距。攪拌摩擦焊裝備在軌道車輛、新能源汽車、電子與船舶等領域逐漸開始大規模應用,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瞭技術支持。曾獲2016年國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五)。

侯軍利,1978年4月生,復旦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有機超分子化學的研究工作。在利用自組裝體系仿生生物大分子的功能方面取得瞭系列重要研究進展:利用單分子管結構穩定的特點,建立瞭一種新的、基於單分子管狀結構的人工跨膜通道構築策略,成功實現瞭對系列復雜跨膜輸送過程的仿生,闡明瞭質子和水分子高效、高選擇性跨膜輸送的結構因素,發展瞭一種構築細胞膜活性抗生素的新方法。建立的人工跨膜通道分子為研究生理活性物質輸運的機理提供瞭簡單模型,為發展靶向細胞膜的藥物分子提供瞭新的研究思路。作為通訊作者在Acc. Chem.Re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篇,他引1000餘次。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傢 萬人計劃 青年拔尖人才。

台中西區月子中心評鑑



馬驤,1980年5月生,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基於精細有機功能染料的親水性軟材料的精確構建、精準表征和精細調控,來拓展傳統染料新的功能性應用領域的研究工作。精確設計功能染料客體,構建特定組裝模式和功能的超分子及聚合物,對染料的熒光波長進行瞭有效的調控;通過分子組裝策略,對染料的室溫磷光發射效率進行瞭有效的調控,發展瞭系列非晶態純有機室溫磷光發射材料體系。發表SCI論文79篇,被引用2500餘次。 ESI高被引論文 6篇, 熱點論文 1篇。申請發明專利7項。出版學術譯著兩本。現任中國化學會超分子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任國際期刊Dyes and Pigments執行主編。國傢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黃正,1979年2月生,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金屬有機化學和均相催化方面的研究,在能源化學、資源高值化、廢塑料可控解聚制備柴油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開發瞭高活性分子型烷烴脫氫催化劑,首次實現瞭烷烴到直鏈烷基矽的區域選擇性轉化;同時發展瞭聚乙烯廢塑料的溫和可控降解方法,將大量存在、對生態環境造成負擔的廢塑料轉化為有用的化學品和清潔柴油,為聚烯烴廢料碳資源循環利用提供瞭新途徑。在Nature Chemistry.、J. Am. Chem. Soc.、Angew. Chem.等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申請中國專利2項。國傢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得者,入選國傢 青年千人計劃 。









王波蘭,1978年1月生,上海機電工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長期從事戰術型號武器研制,推動瞭兩個重點型號的研制、定型。研制過程中,負責導彈外形設計、總體設計,帶領團隊攻克瞭超低空下高精度關鍵技術和抗幹擾難題,裝備性能達到同類武器中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主持裝備發展部、軍委科技委等多項創新項目,在智能化、體系化等領域推進瞭關鍵技術突破和工程化應用。近幾年發表論文多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曾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2017年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一)、201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排名第一)。

劉亞東,1982年9月生,上海交通大學講師。提出瞭基於全波形反演的輸電線路故障分佈式檢測與重演方法以及基於張力和溫度穩態參量的輸電線路輸送容量評估方法,研制出輸電線路分佈式故障定位裝置、輸電線路動態增容裝置和輸電線路故障分析系統等系列產品,並在15個省市的400餘條輸電線路上廣泛應用,準確檢測和定位輸電線路故障600餘次,故障巡線時間縮短50%以上。分佈式故障定位與智能診斷技術2016 年入選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遴選的電力新技術目錄,曾獲2017年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何志平,1977年7月生,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圍繞國傢月球與深空探測、空間遙感等領域的重大戰略需求,取得瞭系列創新性成果。發明瞭月球及行星表面圖譜原位探測方法,在國際上率先研制瞭系列輕小型、高性能儀器,應用於探月工程及軍、民多領域;創新空間主被動光學設計方法及其工程化技術體系,組織突破光束調控及收發配準、光束極化操控等關鍵技術,為量子通信、空間激光探測與成像等空間主被動光電探測技術的發展提供瞭技術支撐;主持火星礦物光譜分析儀研制,開拓高光譜成像技術在我國行星探測中的應用,為我國即將實施的火星、小行星探測及軍事偵察等應用提供新型儀器。



科學網—第九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公示



通信地址:上海市南昌路47號台中西區頂級月子中心4號樓404室 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評審委員會辦公室(郵政編碼:200020)

張大偉,1977年6月生,上海理工大學教授。聚焦微米納米結構的光學器件,開展導模共振微納光學器件創新前沿研究,高性能光譜儀器分光和接收器件的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瞄準國傢高性能光譜儀器關鍵部件的 空心化 問題、國防軍工中所需的特種光學器件等問題,帶領研發團隊,承接瞭國傢重點研發計劃、國傢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專項、國傢科技支撐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12項國傢級課題,實現瞭光譜儀器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可控,填補瞭國內空白,形成43項授權發明專利,發表瞭150篇SCI論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50篇)。曾獲2012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張遠波,1978年7月生,復旦大學教授。主要從事二維材料的器件制備、電學輸運特性以及掃描隧道能譜研究。在石墨烯反常量子霍爾效應方面的發現引領瞭當時國際上對石墨烯的研究;與合作者首次提出並成功制備瞭以基於新型二維材料黑磷的場效應器件,開辟瞭二維黑磷這一新的研究方向;開展對強關聯二維材料1T-TaS2 的研究,發展瞭一個全新的電荷調控的實驗方法,首次得到瞭1T-TaS2 的完整相圖;在雙層石墨烯中實現可調的谷自旋輸運。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等學術期刊上,他引超過20000次。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獲得者,教育部 長江學者 特聘教授。





楊珉,1979年1月出生,復旦大學教授。提出 權限使用行為 理論模型,建立移動應用行為分析方法體系,破解傳統軟件行為分析理論無法支撐移動惡意行為檢測與控制的難題,揭示移動智能終端面臨的重大安全威脅,推動國傢和公眾對移動安全的認知與重視,支撐多項標準和法規的制訂,多項研究成果為百度、360、金山安全、上海斐訊等產業應用。圍繞移動安全開展深入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形成 從應用需求中凝練科學問題、理論研究驅動技術突破、行業應用反哺基礎研究 的科研生態。教育部 長江學者 青年學者。















胡偉達,1979年10月生,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紅外探測器物理和應用研究。在碲鎘汞等紅外探測器的研究方面,建立瞭高分辨微區紅外光電流表征方法,揭示瞭暗電流的物理起源,為實現長波、雙色紅外焦平面器件的成像提供瞭基礎支持;提出瞭幾種具有變革性特征的新型低維紅外探測器原型器件。作為第一、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共70餘篇,他引2600餘次,其中ESI熱點論文1篇、ESI高引論文10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8項。國際SCI期刊Infrared Physics Technology副主編。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英國皇傢學會牛頓高級學者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傢 萬人計劃 青年拔尖人才。



胡國宏,1977年10月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腫瘤轉移的生物醫學研究,聚焦於乳腺癌轉移的調控機制,揭示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轉移預測標志物和轉移治療藥物靶點。主要貢獻包括揭示癌細胞對不同轉移靶器官選擇性的機理,闡明擴散的癌細胞在骨中休眠及蘇醒的調控機制,發現轉移性乳腺癌幹細胞,揭示乳腺癌多器官轉移的治療新策略,發現多個預後診斷標志物,形成腫瘤轉移微環境調控的理論體系。發表SCI論文45篇包括Nat Cell Biol、J Clin Invest、Nat Commun、Cell Res等通訊作者論文14篇,Cancer Cell等第一作者論文6篇,他引2600餘次,被Faculty of 1000收錄。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蒲華燕,1982年12月生,上海大學教授,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海洋智能無人系統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結合自動化測量設備的研制與應用,建立瞭以極地、核電、海洋事故現場等極端自然和人工環境為應用背景的機器人化探測裝備技術體系:多次參加南極現場驗證與示范應用,執行並完成瞭南極羅斯海難言島海域的水文探測任務,完成瞭東海桑吉號沉船事件中的應急處置和水質樣本自動取樣,為沉船探測和後期處置提供重要資料。曾獲2017年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2018年7月18日



現將經評審產生的27名第九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主要業績予以公佈,聽取群眾評議,接受社會監督。自公佈之日至7月27日,如對候選人有異議,可向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評審委員會辦公室實名反映,並提供聯系方式和書面材料,對實名反映情況者身份將予以保密。

























劉濤,1978年8月生,上海城投公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工作在地下工程建設一線,投身於重大工程建設,主持瞭多條隧道工程建設工作,工作內容涉及大直徑盾構隧道、超大直徑盾構隧道、明挖法隧道,泥水平衡盾構隧道、土壓平衡盾構隧道,新建隧道、改建隧道等各種隧道工程。在抓好工程建設的同時,註重項目總結和技術提升,主持與參加重點科研項目10餘項。至今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公開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20餘篇,參編主編著作3部,參加編寫規范2項,申請和獲得專利11項。曾獲國傢第六屆安全生產科技成果獎三等獎(排名第一)、2017年住建部華夏獎三等獎(排名第一)、2017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排名第一)。

聯系電話:021-33768161 021-63856659





















馮世進,1978年10月生,同濟大學教授。主要從事環境巖土工程、土的動力特性與地基振動、軟土地基與深基礎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系統研究瞭垃圾土的靜動力強度變形機理和導水、導氣特性,研發瞭填埋場內多場耦合計算模型及液氣調控技術,提出瞭填埋場襯墊失效及坡體失穩破壞分析方法。成果已成功應用於上海老港、深圳下坪等20餘項大型填埋場工程,解決瞭填埋氣收集、填埋體失穩災變控制等關鍵技術難題。曾獲201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一),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英國皇傢學會牛頓高級學者基金獲得者,教育部 長江學者 青年學者。





陳運文,1981年7月生,達而觀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在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搜索推薦等計算機技術領域有豐富的研究和工程經驗。多次榮獲國際數據挖掘競賽冠軍,證明瞭中國在文本智能處理研究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帶領達觀數據團隊將文本智能處理最先進的科研成果率先實現商業落地,產品服務瞭招行、浦發、德勤、平安、Wi-Fi萬能鑰匙、華為、中興等數百傢國內外知名企業,大大提升瞭企業的自動化運行效率。獲得27項國傢授權發明專利,內容涵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在流程自動化處理中的眾多創新性技術,並成功運用在金融、法律、智能制造、政府、傳媒等領域。













謝振超,1982年9月生,上海航天測控通信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從事微波遙感科研工作,作為我國風雲四號衛星微波探測載荷產品負責人,完成瞭載荷研制,實現瞭全球首次靜止軌道微波探測驗證,首次425GHz頻段星載太赫茲探測;組織開展靜止軌道微波氣象探測衛星主載荷研究,突破瞭靜止軌道微波輻射計掃描與定標、毫米波亞毫米波準光學饋電網絡等技術;突破瞭極軌微波輻射計多頻段共饋反射面饋源陣列技術,建立瞭微波輻射計多反射面定標傳遞效率仿真分析方法。曾獲2017年國防科技發明獎三等獎(排名第二)。

《中國科學報》 (2018-07-18 第4版 專題)
arrow
arrow

    dnamt247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